中華啟文堂劉氏宗親會

啟文堂劉氏家廟

 

大坪林劉氏家族


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還一里鵬嶺坊山坪保小門厝,出自中山靖王劉勝之後,稱為彭城郡派。來台始祖為劉秉洲名光瀛號德城,於清朝乾隆庚午年間(1750年)與二弟秉霢號德安、三弟秉經號德福、四弟秉盛號德源。兄弟四人議妥決定與宗族、鄉親由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還一里鵬嶺坊山坪保小門厝(今泉州市安溪縣長坑鄉珊屏村)渡海來台開荒墾地。先在艋舺、大稻程落戶,惜為時過晚,已無立足之地,乃逆新店溪而上至興福(十五份)棲身定居。世棠媽善於養豬,將產業從十五份擴展至景尾、大坪林、青潭、大崎腳、竹篙嶺、木柵、大稻程等處。嘉慶七年(1802年),兄弟分家各據一方。淋士(大房)與車士(三房)移居竹篙嶺;藍士(三房)移居青潭;秉盛移居大坪林;秉霢派下留居十五份。歷年收租辦理祭典掃墓,神位供奉在啟文堂「劉氏家廟」祠堂內。為保持世代相繼祭祀,於民國六十九年成立第一屆派下員大會,選出四年任期管理委員會,以利管理,其派下必須相親和睦,方能永垂流芳。其昭穆(字輩)為『勝玄乾敦,存高懋毓,肇世秉士,夫卿隆盛,新宗祖嘉,謨庶子孫』。在台新昭穆(字輩)為『平陽啟瑞,天祿傳芳,迪光垂裕,萬年永昌』。

 

十八世紀中葉,1748年(清乾隆13)左右,因福建安溪縣山坪地方鬧旱災,人民生活困苦,人們為求活命紛紛到外地發展。1750年(乾隆15)劉世棠決定讓四個兒子(秉洲33歲、秉霢30歲、秉經23歲、秉盛16歲)隨同宗親渡海來台灣發展。


在長子劉秉洲的帶領下,並隨著宗族鄉親由龍潭轉西溪(古稱清溪),乘小舟經泉州到晉江碼頭,來到臺灣淡水港。後來在艋舺落腳,再乘船上溯新店溪,來到景美溪與新店溪交會處的溪仔口,溯景美溪上至十五份(興福)定居。十八世紀末,兄弟分家,分別移居各地,秉洲房和秉經房移往竹高嶺(德高嶺)發展,秉盛房移往新店大坪林七張發展,秉霡房則留在景美十五份祖厝,各自展開了268年在文山地區的拓墾家業。
 

老么劉秉盛單獨到艋舺在商行當學徒。他做事認真,人又聰明,接觸的人大多是西仔番(西班牙人)和紅毛番(荷蘭人),邊做邊學,沒多久那些外國人的語言他都會講了,而且劉秉盛非常能幹,洋人都喜歡找他做生意。後來貿易行的老闆年紀大了,就把整個生意交給他經營。他按照家鄉的炒茶技術做出來的「鐵觀音」尤其讓洋人喜愛不已,一定指名要買劉秉盛「劉記」的茶葉,從此日進斗金,他把賺來的錢都用在買土地;僱用大批勞夫開墾七張、拳頭姆山及北宜路等山區,在擴及大坪林,並在寶斗厝附近興建祖厝,1800年以後全力開發大坪林。1816年(嘉慶12)劉秉盛過世,享年83歲,他的四個兒子(中士、首士、金士、楠士)分得田產,每人各五百租(大約擁有十多甲地的面積即收穫量),富甲一方,可媲美板橋林本源家族。

 

珊屏劉氏在地生根、繁衍、茁壯、興旺,對地方貢獻良多,於今適值十四張環狀捷運線機廠興建及央北重劃區的建設,劉氏祖厝、劉利記公厝、文記堂(三落厝)、劉六成(記)古厝群、店仔街、斯馨祠均已在2012年起相繼拆遷或剷除滅失。在家族努力下,政府在十四張規劃了公園,亦將劉氏家廟、劉利記公厝、文記堂三座歷史建築及斯馨祠一廟重建於園區內,期使家族文化歷史資產重現於十四張聚落。

 

資料來源: 92故事巷-新店文史館、世紀風華/夏聖禮 著

官網網址:https://www.chiwentang.org/index.ph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