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祀公業劉長春

高雄仁武長春祠

 

祭祀公業劉長春沿革


壹、創立年代:清朝年間。


貳、創立宗旨:祭祀開基祖劉成公及歷代祖先,發揚崇祖敦親美德。


參、淵源來歷:

一、 第一世先祖劉成公,祖籍江楠常州府無錫縣二十四都(今江蘇省無錫市),生於明崇楨年間,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(西元一七一五年)。明末隨鄭成功來台後定居仁武庄,致力披荊斬棘、胼手胝足、開墾基業、族衍五大房,分居四大祖厝,即仁武劉氏宗族開基先祖,迄今已綿延十六世。

二、 第二世單傳劉玖公,生於清康熙丙午年(西元一六六六年),卒於乾隆戊辰年(西元一七四八年)。

三、 第三世長子劉乞公生卒年不詳;次子之字號與生卒年皆不詳,族譜以「缺」字記載,唯有後嗣,及劉興公,派下聚居中厝。

四、 第四世共分五大房,劉乞公之長子劉寧公惟長房,次子劉仁公為三房,三子劉智公為四房,四子劉老公為五房,劉興公為二房。

五、 第五世:

1.長房單傳劉伯傳公,派下即「祭祀公業劉伯傳」,聚居頂厝,室東向西,位於福清宮北側文明巷。

2.二房長子劉定邦公、次子劉定都公、三子劉謨公、四子劉烈公、五子劉亮公、派下即「祭祀公業劉成」,聚居中厝,坐東向南,位於福清宮西側,仁春巷以東。

3.三房長子劉淵公、次子劉吉公、三子劉君長公。

4.四房單傳劉狗公。

5.五房長子劉鳩公、次子劉惠公、三子劉應公、四子劉魚公、五子劉如賞公。

六、 仁武劉氏傳至第五世已開枝散葉,惟地勢東高西低,祖厝擴建不易,因而隨地勢依長幼順序,於頂厝(原祖厝)之西側分建中厝、下厝。三、四、五房即聚居下厝,坐東向西,位於中厝西側,以仁春巷為界。五房次子劉惠公於道光年間取得功名,另建官式新宅,及新厝名稱之由來,前庭曾置旗桿及旗桿座,惟現已遺失,坐東向西,位於頂厝西北側,派下即「祭祀公業劉長義」。

七、 三、四、五房之第五世劉淵公、劉吉公、劉君長公、劉狗公、劉鳩公、劉應公、劉魚公、劉如賞公,因緬懷先祖創業惟艱及歷代祖先守成不易,並冀望後世莫忘引水思源,且慎終追遠、尊宗睦族,而撥留部分祖產,設立「祭祀公業劉長春」,因公業係三、四、五房共同設立,故另取「劉長春」為名,故名思義即期望本公業「長留源流、春秋鼎盛」。


肆、設立者:劉淵公、劉古公、劉君長公、劉狗公、劉鳩公、劉應公、劉魚公、劉如賞公等八人。


伍、祭祀地點:高雄是仁武區仁武里仁春巷27鄰7號。


陸、祖厝為九包五格局,前正身五間,後正身九間,右側三護龍,左側二護龍,而左側因建地遭日本政府佔用,未能完成三護龍,相傳是第四世時期(乾隆年間)興建,當時劉老公事業有成、倉豐穀盛,世代流傳至今。民國六十三年,整修祖厝竣工,經族人共同商議,將祖廳取名「長春祠」。